目前分類:展覽、活動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神像製作工藝,臺灣民間俗稱「粧佛」,廣義來說其素材相當多元,舉凡木、石、泥土、陶瓷、紙等材質,皆可以製作神像,但要以木雕及泥塑為最大宗,如《安平縣雜記》記載:「塑佛匠,或用木雕,或以泥塑,務在能肖其像。」

神像既為信仰中具體的心靈寄託對象,因此在製作時最重要的就是「敬神如神在」;無論選料、尺寸、製作時辰及過程,粧佛師傅皆須秉持虔心與巧技,藉由刻劃不同神祇的職掌、身分與性情,化為一尊尊或莊嚴、或威奮、或慈藹、或厲猛、或駭怖的法相。

本系列特展以「工藝傳家」為題,呈現臺灣傳統工藝中家族薪傳之面向,其中既有師門朝夕相處所醞釀的深刻技藝交流,亦有世代綿延的濃厚親情與使命。此次即以粧佛工藝為主題,帶您一同認識臺南林貞鐃家族、臺中葉勇助家族及鹿港施至輝三個工藝世家,其中的動人篇章!

 

文章標籤

博士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早期臺灣社會,宮廟為地方社群的核心,每逢「辦熱鬧」的祭典,在廟埕前的戲台搬演著北管戲、布袋戲與歌仔戲等,除演戲酬神,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外,並為常民生活最主要的娛樂。此外,歷史典故、小說傳奇與神話傳說等,常以忠孝節義、獎善懲惡等倫理教化為宗旨,亦浸染普羅大眾甚深。

在此耳濡目染的情境下,這些為匠師及民眾所共識共賞的戲文,很自然地便成為工藝創作的最佳題材。匠師在創作時,不僅考驗其對文本的熟識程度,還需對各角色的個性、心境、扮相等瞭然於胸,才能將動態演出的戲劇轉化為靜態造型的展示,創造出剎那即永恆的藝術圖像,不僅反映悠遠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,也彰顯出文學、戲劇與工藝皆源自於生活,以及三者間的緊密關聯。就讓我們來看「工藝說戲」!

 

博士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鹽,廚房裡不可缺少的調味料,竟然是古代君王貴族視如珍寶的威望物品?大海有鹽、岩礦有鹽,連植物裡也有鹽?岩鹽、玫瑰鹽等高級鹽吃多會變胖?「鹽」,不但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主要元素之一,更是人類文明發展與交流的重要關鍵。十三行博物館特於104年4月22日推出「鹽特展」,透過考古發掘早期人們製鹽的證據,同時帶您一窺「鹽」千變萬化的神奇妙用!
 
文章標籤

博士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平埔族是統治政府對台灣原住民分類管理所使用稱呼,另一個對應稱呼則是高山族。但隨著學術、文化界進一步研究讓之其為多數民族即和而非僅指單一民族,故當今沒有備台灣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群,皆以平埔族群來泛稱。

  台灣博物館在本館一樓101、102展室展出「樸埔風情—躍動的先民身影特展」,以臺博館鎮館之寶「康熙臺灣輿圖」為主體,結合「番社采風圖」和文獻史料的記錄,並運用數位科技以17米「康熙臺灣輿圖」全幅動畫展示及描述平埔族群風俗的動畫故事,重現清初臺灣平埔先民的生活型態及樣貌,希望能透過科技技術以圖像、數位多媒體的展示,讓民眾能認識及了解平埔族群的文化內涵。

文章標籤

博士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